观《孔雀》有感
计算机系02级2班 郭天宋(书友会会员)
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有许多梦想,然而这些梦想未必都能实现。在观看了电影《孔雀》之后,我很为他们对其理想的执著精神而感动,尽管其中不乏一些生活的艰辛和曲折,尽管其梦想不免有些幼稚,然而就其执著而言,的确能感动一些人,当然也包括笔者本人。
观看此影片后,我在想,人是不能没有梦想的,有的人的梦想实现了,那他是幸运的;有的人的梦想可能一生无法实现,那他是不幸的。幸运的人固然很高兴,不幸的人也不必悲哀。大概生活的真谛不只在于梦想是否实现而在于是否为其梦想执著追求过吧?这就好像影片最后结尾所暗示的:人们要孔雀开屏时,它未必如人愿,也许人们走后它悄悄开屏了。它开屏可能不是给别人看的,况且孔雀开屏时,你不一定看到的是其美丽的正面,也许是其背面。
下面让我们看看这部片中的主要角色代表,那三姐妹:影片中的姐姐是一个最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角色。她为了要回降落伞,竟可以一言不发地当着陌生男人脱裤子;她觉得家人对她不好,就不惜自残地割破自己的手臂,去换取所谓干爸的同情;她想要换个新工作,就随便地把自己嫁给一个不爱的男人。从头至尾我看不到她对自己的青春的尊重和珍视,她在肆意地在挥霍年华,不要亲情也不要爱情,我不知道这样一个毫不自重的人为什么应该得到观众的同情。影片最后她在挑西红柿时不知不觉就哭了起来,我承认她肯定是伤心的,但也觉得哭得毫无来由,你从来不曾珍惜,现在哭有何用,我根本没有被打动,只觉得她是自作自受。
再看影片中的哥哥,这是一个带有轻度弱智的喜剧性人物。但我觉得他更像一个入了化境的得道高僧,秉持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精神,为了所谓的友情,忍受别人一次次羞辱和打骂,他不但毫不自知,还要卑躬屈膝地送烧鸡给人家道歉。这还真是应了耶稣那句话: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应该再把右脸也送上去。我能理解智障人士渴望得到尊重和正常社交,但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就不懂得通过自尊来获得他人的尊重,除非是他脑子全坏掉了。
说到那个弟弟,简直和他的姐姐一样,吃里扒外,向来以哥哥为羞耻,在哥哥被别人误会并遭到群殴的时候竟上去用雨伞捅他大腿,以示他和那个傻胖子的划清界限。为了在同学面前挽回一点面子,他更叫人假装警察,冒充他并不存在的另一个哥哥,结果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被女同学讥为骗子,并警告他说 再这样下去会变成狗。没错,他后来真的就变成一条毫无尊严毫无良知的狗。我不知道他和姐姐为什么这么恨他的哥哥,从影片中看,他和姐姐都是那么大的人了,居然一点心性都没有,连毒死人的事情都敢做,可见他们是多么的愚昧和决绝。而到了最后相信谁都想抽他,堂堂七尺男儿,竟让一个风尘女子来养活,甘心成天游手好闲吃软饭,哪里还有一点男子汉的尊严和责任感?我更觉得可笑的是,他凭什么来做历史的述说者?他从不曾对生活心存感激,又怎么会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感到感伤?感伤从何而来?实在是太没有说服力,太矫揉做作了。
这三个孩子就是任性的、自私的、没有正常心智的被惯坏了的小孩,他们就是这个家庭的麻烦制造者,连累父母一次次委曲求全、低声下气地去给他们找对象,求人给他们安排工作,为他们在外面的惹是生非给别人道歉。父母是心酸的含辛茹苦的,他们努力地维持着这个家的安宁与幸福,但这些孩子并不懂得知恩图报,他们辜负了父母的殷切期望,又义无反顾地背弃亲情甚至自相残杀,当他们遍体鳞伤后父母又要收留他们,抚慰他们受伤的慵懒的身躯和心灵。我们再看顾长卫在表现家庭生活场景时也总是压抑大过轻松,沉闷大过愉悦,僵硬冰冷的对峙大过其乐融融的温馨。这是为什么?中国人普遍是内向沉默的,但家庭氛围一定要是死气沉沉缺乏情感交流的吗?为什么我们的父母要承受如此众多的苦难和折磨,却享受不到一星半点的温暖回报?这叫身为平民百姓的我们,如何去产生认同感和共鸣?
我们都有自己的梦想,有的实现了有的破碎了,旧的梦想逝去,新的梦想生长出来,我们就是这样在不停的生活着,也许幸福,也许不幸福,可是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有美丽的人生,美丽的人生不一定要夺目不凡,我们都可以开屏,但开屏的时候不一定要围满了观众。找到自己的方向,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开屏的快乐,这才是生活的真谛吧。可惜,孔雀开屏了,电影里的他们却都错过了。真叫人悲哀!
2025-06-10 |
2025-05-19 |
2025-05-15 |
2025-05-15 |
2025-05-14 |
2025-05-07 |